对于那些从紧张的资源中,拿出较大人力和财力来实施ERP的中小企业而言,这样的ERP幸福指数的确不太乐观。而这,可能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。比如,很多企业在ERP的实施阶段才寻求咨询服务,没有经过足够的梳理、准备和动员。
再如,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业务流程再造重视不够充分或执行不够彻底,不彻底的流程改进往往需要事后把数据手工录入ERP系统,这不但使ERP的预期收益大打折扣,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原有效率。但这似乎还是老生常谈,以前就存在,并不是问题的关键。
烤牛排变成“生炒牛肉”
一切可能还需从ERP的发展开始分析。ERP发源于欧美,建立在一套完善的管理理论、流程的基础之上。但是,中国很多企业管理基础薄弱,业务流程比较特殊,因此,ERP较初来到中国时普遍“水土不服”。随后,一股本土化的浪潮开始席卷ERP,并造就了一大批本土ERP软件制造企业,以及本土ERP实施公司。并且很多本土公司采取了产品、实施二合一产品和销售模式。(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erp管理软件)
本地企业对本地企业的需求可能把握得更到位,成本也控制得更为理想。但是,企业发现,在“你好我好”的背后,是上马ERP项目的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的巨大差距。
事实上,是市场和业务环境的变化,使得中国企业对ERP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内涵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,特别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这样的国家转移,中国市场日益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。
作为中小企业,也许名不见经传,但即使在本土运营,也面临全球性的采购商机、合作和竞争,参与全球化的产业链的构建、运转和维护,甚至和一些跨国巨头竞争。